烨映电子徐德辉:十年潜心红外技术,打造热电红外中国芯
2018-07-29 14:04:03   来源:华东科技传媒   评论:0   点击:

烨映电子成立于2016年3月,同年11月便成为国内率先掌握智能热电堆红外传感器核心芯片技术的公司,其自主研发的热电红外传感器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

随着“中国芯”话题持续受到关注,有关芯片的话题格外受人关注。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漕河泾科技园区的上海烨映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烨映电子),并与这家 “热电红外中国芯”的掌门人徐德辉聊了聊他眼中的红外识别技术。

烨映电子徐德辉:十年潜心红外技术,打造热电红外中国芯

烨映电子成立于2016年3月,同年11月便成为国内率先掌握智能热电堆红外传感器核心芯片技术的公司,其自主研发的热电红外传感器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

那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烨映电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十年潜心红外技术, 一朝飞升

中国有句老话——“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尽管在外人看来,烨映电子成立不过数月,但对于智能热电红外传感技术的研究,徐德辉早已开始了十年之久。

“2006年,我们就在做MEMS智能热电红外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了。”徐德辉解释道。

当年,刚刚本科毕业的徐德辉来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研究所做MEMS智能热电红外传感器技术研究,初时集中于基础研究层面。徐德辉早在研究生期间,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实现自对准热电红外传感器,并首次实现圆片级封装非致冷热电红外探测微系统,曾受邀担任多家国际知名刊物的审稿人——包括:
-《IEEE/ASM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Nanotechnology》
-《IEEE Journal of Sensors》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等

毕业后,徐德辉留在了研究所继续从事微纳传感技术研究工作,当时正赶上研究所开始和产业界结合做产学研研究,也就是这次和产业界的接触,让徐德辉对我国的红外传感器行业有了新的认识。

“因为当时我们在研究所发表论文的时候,在国际上是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也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国外科研人员经常来信索取论文和讨论交流研究成果。但是和产业接触时,却发现国内的产品全部都是国外进口的。”徐德辉惊讶道。

多年苦心技术研发,但国内市场却被国外产品垄断,技术在向产品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极不协调的局面。在徐德辉诧异和不甘之余,他也注意到国家层面也已经有所行动。

“后来,研究所也提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上海市也发布了‘双创’政策,鼓励我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徐德辉说道。

2016年,徐德辉离岗创业,烨映电子应时而生,开始了将智能红外传感技术从研究所向市场智能红外传感器产品转化转移的新征程。

另辟蹊径反超国外,与集成电路相融合的新路线

当时国外做红外传感器产品研究和生产的公司比较多,但国内尚且停留在技术研究阶段,徐德辉带领烨映电子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和国外不同的技术路线,并很快就反超了它们。

那么,这条另辟蹊径的技术路线到底是什么呢?和国外的技术路线又有哪些区别呢?

面对记者的疑问,徐德辉耐心地解释说:“国外的技术路线是单独做传感器研发,我们更多的是把它融合到集成电路里面去做。”

原来,国外的技术路线,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是一样的,为了做某个产品去研发一个技术,然后建造一个工厂,专门为生产该产品打造一条流水生产线。

凭借多年在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的经验,以及早期与产业界的接触,徐德辉认识到微电子是一个很发达并且分工明确的行业,将红外传感技术融合到集成电路里做产品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将各个技术分切给最适合的供应商,借助集成电路里的先进技术和产业链优势,能够更快地完成技术向产品转移转化,并可同时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

由于徐德辉在红外传感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100多项专利和论文,加上这条另辟蹊径的技术路线,很快,烨映电子便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拿到了不少国际厂家的订单。

攻破技术难点,建立国内第一条配套供应链

针对这条技术路线,烨映电子掌握了产品的设计和工艺制作流程,解决产品生产中最核心的设计和产品批量生产的稳定性难题,将其生产外包给适合的供应商去做。随后,产品的供应链也逐渐建立起来。

据了解,烨映电子的产品与普通产品的结构不同,一般产品都是实心的,但上海烨映的产品是镂空的,传感器敏感结构已非“薄如蝉翼”能形容。 其核心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在一个将近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布一层1微米厚的悬浮膜,并且这层膜能够拥有足够的转化率,将红外光转化成电信号输出,满足传感器的信号强度要求。

“1微米,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大小。首先是这层悬浮膜如何做出来,其次是这层膜的转化率够不够。”徐德辉向记者补充道。

当时在国内还没有这项技术,烨映电子调整工艺,突破了该技术的两大难点,随后找特定的合作伙伴将其工艺移植过去,实现了批量稳定的供货需求。事实证明,这条技术路线是合适的。这使得烨映电子不仅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掌握智能热电堆红外传感器核心芯片技术的企业,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建立起产品生产制造配套的供应链的企业,其智能热电红外传感器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远销海外。

“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供应给国外的科研院所,他们做科研需要定制的产品,如新加坡的A*STAR研究所。”徐德辉告诉记者。

目前,烨映电子的核心产品MEMS非致冷热电堆红外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红外温度计、温控器、气体测量、智能楼宇、测温枪、电机控制、工业仪表等民用领域。

未来或将助力数字医疗,识别你我他

提及红外传感技术,很多人都认为这门技术非常高端,和很多军事武器,如红外导弹等联系在一起,但烨映电子的智能红外传感技术却惠及民用行业,切实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我们常见的体温计为例,它通常是加水银的,但现在医院用的体温计只需在额头或耳后轻轻一点就可以测温。这里应用到的便是红外测温技术,实现精准快速、非接触的探测。除此之外,我们日常看到的广告屏,行人靠近时才会打开,再比如感应灯、感应门等等,都是应用红外传感技术的产品。

徐德辉表示,红外是可见光谱之外的另一种存在,我们人体都有红外特征。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红外传感技术还将应用于医疗器械,服务于数字医疗领域,为人体健康特征做出评判。

国外相关调研机构的评估报告也显示,未来智能红外传感技术的市场非常巨大,全球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的。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烨映电子有信心在未来的3到5年,实现企业营收连年翻番,在产品上,也将实现红外单点传感迭代为红外图像传感。

简单地说,就是未来的智能红外传感技术将应用于识别你、我、他。

延伸阅读:

《基于FLIR ISC0901微测辐射热计的Autoliv第三代汽车夜视摄像头》

《FLIR非制冷型长波红外热像仪机芯:Boson》

《红外成像市场-2018版》

《非制冷红外成像技术与市场趋势-2017版》

《红外LED和激光器技术、应用和产业趋势》

《红外新闻》-2018年上半年刊

相关热词搜索:红外技术 红外传感器 热电堆 MEMS

上一篇:SiOnyx发布全球首款消费级全天时运动摄像机,顶级夜视光学民用化!
下一篇:热成像 vs. 微光夜视,谁是全天候成像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