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会热议传感器产业:应参考芯片产业来发展
2019-08-26 15:35:43 来源:微迷 评论:0 点击:
小小的传感器,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与支撑,也成为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下称“智博会”)的焦点之一。8月24日,诸多传感器从业者齐聚“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之传感器与物联网高峰论坛”,共议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计。
发展产业建议“两手抓”
工业走向智能,万物走向互联,这一切的背后是传感器完成了信息的采集与传输。
“不要在20年后再说‘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就没有把基础抓住’。”在工信部原副部长、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杨学山看来,传感器虽小,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加快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
中国目前的问题恰恰就是传感器产业还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杨学山表示,目前全球约有三万五千种传感器,但国产化的品类了了,除我国起步较晚外,更多是因为传感器品类多到遵从不同的科学原理、规格多到技术强度要求不一致、具体产品更需要跟应用紧密结合;在小批量、先进公司做到质优价廉的情况下,投资传感器产业就很难产生好的效益。
如何真正促进我国传感器产业化?杨学山提出“以用为中心的生态链”概念,他建议“两手抓”: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但市场规模不够、又有能力国产的领域,政府应该伸出扶持的手,真正下决心实现国产化;而在另外一端,对那些可以依靠市场化力量实现量产的领域,建议紧盯住价值、场景来凝聚技术和产业。
“像抓芯片技术发展一样,抓好先进传感技术的研发、制备和应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沈力平建议。对于市场化的领域,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源生强调,至少有声音、气敏、磁敏等六大领域传感器是可以实现产业化。“瑞声科技和歌尔股份就带动起整个声学传感领域。”
需要提及的是,推动传感器产业化,工信部于2018年7月正式批准了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创新中心致力于传感器关键共性技术、器件结构等领域研发平台,实现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
从应用出发助力智能制造
传感器可能价格并不高,但缺少了它,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便无从谈起。在传感器产业化方面,郭源生呼吁,打造“双生态”体系,促进集群化发展。他建议在具有区位、人才优势的领域,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产业环境优越,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传感器产业园,形成一个聚集100家以上公司和科研院所的特色产业基地。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那些具有优势制造业基础的地方,可以借发展传感器产业,带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到智能制造,重庆恰好就是这样的“制造业之都”。资料显示,重庆具有以长安汽车、力帆股份等为代表的“汽摩产业”,还有川仪股份等优势制造企业。
“重庆北碚区将加快实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打造以传感器、物联网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论坛上,北碚区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本次论坛上还举行了重庆市传感器特色产业基地的揭牌仪式和传感企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记者查阅,2017年5月,重庆市已经出台了《重庆市加快传感器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7-2020年)》,重点加强新型传感器的研发,提升传感技术在智能制造体系中的应用,构建“芯屏器核网”(芯片、面板、智能终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全产业链。
对于加快传感器产业化,川仪股份董事长吴朋在接受采访时建议,要针对应用,特别是工业场景的应用做开发。吴朋介绍,作为国内领先的传感器公司,川仪股份在压力、温度、流量和气体传感器制造上都已经达到业界领先水平,但在更上层的MEMS、芯片、软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还有较大的差距,他呼吁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好规划和支持。
谈及政策,中国电科重庆声光电公司传感器中心副主任杨靖建议,国家从三个层面对传感器产业加大扶持:首先是给高端的新材料、新技术支持,其次是支持共性技术平台,第三是从应用场景角度出发、对采用国产传感器给予相关支持。
延伸阅读: